一张遗嘱,为上海图书馆送来瑞典汉学家罗闻达的5000多册藏书。5月31日,赠书第一批共1118种、1340册图书正式入库徐家汇藏书楼。

已故瑞典藏书家罗闻达(Björn Löwendahl),醉心于中西文化交流。他通过二十多年的搜集,成为西文汉学藏书最丰富的私人藏书家。2010年,上海图书馆购买引进了1551册“罗氏藏书”,囊括了欧洲学者1477至1877年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作品,揭示了400年间中西关系、西方中国观的变迁和汉学的发展。5月31日,罗闻达生前给上海图书馆的遗赠——第一批共1118种、1340册图书正式入库徐家汇藏书楼,书籍共有1398公斤,分228箱运输抵达,与之前引进的1551册“罗氏藏书”相会。此次入库的图书主要为藏书家藏于泰国工作室的各类工具书、参考书。即日起,这些赠书将作为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馆藏,向各界研究者开放阅览。
罗闻达收藏的1477至1877年的1551种西文汉学文献,涉及十多个语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科学、工艺、历史、宗教、思想、学术、习俗、服饰、语言、文字多方面。这批藏书具有非常高的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从中可以清晰了解自马可波罗至李希霍芬四百年来的中西关系、欧洲的中国观、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美中国学发展的历史。藏书中还包括了两本珍贵的摇篮本。摇篮本特指15世纪50年代至15世纪末欧洲活字印刷文献,因为古老稀少而十分珍贵。一本是1477年意大利威尼斯版《世界概况》,该书像西方世界介绍了印度与中国,与《马可波罗游记》同年出版。另一本是1480年意大利米兰版《曼德维尔游记》。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曾说,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西方人如何走向中国,汉学如何逐渐形成。如今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更需要知己知彼。
2008年,当得知罗闻达有意整体出让这一收藏时,上海社科院专家立即向上海图书馆推荐。当时有不少机构也希望获得这批藏书。上海图书馆相关人员与罗闻达从书信开始,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接洽,终于让这一座汉学宝库回归中国。上海图书馆副研究员吴建明用“艰难”来概括其中的曲折。周振鹤教授说,这批藏书是一座丰富的中国学研究的宝库,它与前期购入的 “翁氏藏书”,成为上图馆藏双璧,一中一西,大大提升上海图书馆的地位。
[原文出处] 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9227
[作 者] 吴桐
[单 位] 上海观察
[编 辑]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声明:本栏目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