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图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数图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图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数图要闻 资源动态 通知公告 培训专栏 行业动态
为图书馆增“智慧” 为社会添包容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18-11-20 浏览量:

10月17日至19日,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 2018)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和地区的269位图书馆工作者、专家学者围绕“图书馆,让社会更智慧更包容”的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和经验分享。

       “服务”“智慧”“数字化”成为论坛关键词

       在本届论坛期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主席格洛莉亚·佩雷斯—萨尔梅隆、中国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分别发表题为《图书馆:变革的驱动器》《智慧与包容:重塑公共图书馆新愿景》和《数字人文与中国学的信息基础架构》的主旨报告,“服务”“智慧”与“数字化”成为被强调最多的词汇。

       “虽然图书馆一直在变,但是服务大众的社会角色从未改变。”格洛莉亚认为,在如今的知识与信息社会里,图书馆要扮演的是动力引擎的角色,不仅要保存纸质图书资源,更要教会大众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与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出版的载体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既有在信息爆炸时代为读者选择有价值资源的职责,又有将数字资源不断传承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她说。

       通过梳理AI技术的现状和发展,陈超表示,在前智慧时代,图书馆的职责是管理书籍,如今已经呈现管理知识内容的发展方向。AI技术将为图书馆赋能,使其成为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要帮助人类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通过阅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培育和提升人类的创造力,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包弼德从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地图到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工具分析的角度讲述了信息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中国历史地图、古文的文本分析都有巨大意义。他强调,上海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今后双方将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

       陈超称,上海图书馆已经在培养团队以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数字化以及智慧服务,各图书馆如何激励馆员们不断学习,参与创新,是正在面临的挑战。”

       通过案例交流体会

       在论坛上,各国图书馆从业者与专家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与分析,介绍自己所在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与探索模式。部分国内图书馆的代表表示,能在论坛看到国际高水平图书馆的案例分析,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收获颇多。

       威尔士国家图书馆馆长罗徳里·格伦·托马斯介绍了该图书馆如何利用形式多样的资源和新技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线上与线下随时随地服务于读者。

       尼克·巴隆馆长所在的美国纽约皇后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896年,是美国最忙碌、流通量最高的图书馆之一。其针对纽约大量的非英语族裔移民,在社区提供特殊服务,比如设立专门的“青少年学习中心”“家庭空间”,甚至设立了3个幼儿学前班帮助儿童学习。

       爱尔兰科克大学图书馆被业内称为“绿色图书馆”,馆长约翰·菲茨杰拉德深耕于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该图书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170多个进行分类收集的垃圾桶,绿色的围墙、零耗能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等设计无不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丰富的案例让来自全球的图书馆界代表充分交流学习。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认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进展和发展设想,为建设智慧图书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深入探讨图书馆发展

       据了解,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100篇,收录入论文集的论文共71篇,摘要7篇,论坛组委会选择其中40余篇论文在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专题交流会环节进行交流。

       本届论坛设立了“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公众服务与阅读推广”“信息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服务创新”“图情出版与专业交流”5个分论坛,聚焦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围绕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比利时的专家和学者,一同探讨了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发展与实践的新动向,并就使用数字方法、开发更多适用的平台和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有趣的互动。会上,由12名代表合作完成的“快闪报告”夺人眼球。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院校的学者以及部分图书馆的馆员,通过每人5分钟的接力演讲,陈述各自的数字人文实践和观点。参加者对记者表示,这种紧凑的“快闪报告”避免了日常会议中的客气与寒暄,直奔主题,精确简练,不管是自己阐述还是听他人的演讲,效率明显提高。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副总裁郑爱清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报告以及分论坛的分享使自己备受启发,论坛连续9届举办至今,主题内容越来越前沿、深入、全面,为同行们提供了分享各自实践的平台,也对年轻馆员进行了一次经验传授和实践锻炼。

[原文出处] http://www.tjl.tj.cn/ArticleContent.aspx?ChannelId=245&ID=19325
[作    者]  中国文化报
[单    位]  中国文化报
[编    辑]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声明:本栏目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为图书馆增“智慧” 为社会添包容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18-11-20 浏览量:

10月17日至19日,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 2018)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和地区的269位图书馆工作者、专家学者围绕“图书馆,让社会更智慧更包容”的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和经验分享。

       “服务”“智慧”“数字化”成为论坛关键词

       在本届论坛期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主席格洛莉亚·佩雷斯—萨尔梅隆、中国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分别发表题为《图书馆:变革的驱动器》《智慧与包容:重塑公共图书馆新愿景》和《数字人文与中国学的信息基础架构》的主旨报告,“服务”“智慧”与“数字化”成为被强调最多的词汇。

       “虽然图书馆一直在变,但是服务大众的社会角色从未改变。”格洛莉亚认为,在如今的知识与信息社会里,图书馆要扮演的是动力引擎的角色,不仅要保存纸质图书资源,更要教会大众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与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出版的载体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既有在信息爆炸时代为读者选择有价值资源的职责,又有将数字资源不断传承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她说。

       通过梳理AI技术的现状和发展,陈超表示,在前智慧时代,图书馆的职责是管理书籍,如今已经呈现管理知识内容的发展方向。AI技术将为图书馆赋能,使其成为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要帮助人类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通过阅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培育和提升人类的创造力,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包弼德从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地图到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工具分析的角度讲述了信息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中国历史地图、古文的文本分析都有巨大意义。他强调,上海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今后双方将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

       陈超称,上海图书馆已经在培养团队以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数字化以及智慧服务,各图书馆如何激励馆员们不断学习,参与创新,是正在面临的挑战。”

       通过案例交流体会

       在论坛上,各国图书馆从业者与专家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与分析,介绍自己所在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与探索模式。部分国内图书馆的代表表示,能在论坛看到国际高水平图书馆的案例分析,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收获颇多。

       威尔士国家图书馆馆长罗徳里·格伦·托马斯介绍了该图书馆如何利用形式多样的资源和新技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线上与线下随时随地服务于读者。

       尼克·巴隆馆长所在的美国纽约皇后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896年,是美国最忙碌、流通量最高的图书馆之一。其针对纽约大量的非英语族裔移民,在社区提供特殊服务,比如设立专门的“青少年学习中心”“家庭空间”,甚至设立了3个幼儿学前班帮助儿童学习。

       爱尔兰科克大学图书馆被业内称为“绿色图书馆”,馆长约翰·菲茨杰拉德深耕于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该图书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170多个进行分类收集的垃圾桶,绿色的围墙、零耗能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等设计无不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丰富的案例让来自全球的图书馆界代表充分交流学习。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认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进展和发展设想,为建设智慧图书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深入探讨图书馆发展

       据了解,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100篇,收录入论文集的论文共71篇,摘要7篇,论坛组委会选择其中40余篇论文在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专题交流会环节进行交流。

       本届论坛设立了“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公众服务与阅读推广”“信息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服务创新”“图情出版与专业交流”5个分论坛,聚焦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围绕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比利时的专家和学者,一同探讨了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发展与实践的新动向,并就使用数字方法、开发更多适用的平台和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有趣的互动。会上,由12名代表合作完成的“快闪报告”夺人眼球。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院校的学者以及部分图书馆的馆员,通过每人5分钟的接力演讲,陈述各自的数字人文实践和观点。参加者对记者表示,这种紧凑的“快闪报告”避免了日常会议中的客气与寒暄,直奔主题,精确简练,不管是自己阐述还是听他人的演讲,效率明显提高。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副总裁郑爱清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报告以及分论坛的分享使自己备受启发,论坛连续9届举办至今,主题内容越来越前沿、深入、全面,为同行们提供了分享各自实践的平台,也对年轻馆员进行了一次经验传授和实践锻炼。

[原文出处] http://www.tjl.tj.cn/ArticleContent.aspx?ChannelId=245&ID=19325
[作    者]  中国文化报
[单    位]  中国文化报
[编    辑]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声明:本栏目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24 湖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 (www.hnadl.cn)  湘ICP备14009182号-1.
网站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