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对阅读有足够敬畏——为《图书馆与人文精神》点赞

发布时间:2018-04-08      阅读次数:398

        不久前读了《图书馆报》编委专栏刊发的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先生的《图书馆与人文精神》一文,很是惊喜。

        真的,不需要再找什么理由,就一个动作:给徐小跃先生点赞。没有其他人,能毫不犹豫地把图书馆说得如此通透,又极具深厚人文底蕴的张力。

        “不管如何定义和描述图书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图书馆既是文化的承载、传播、发展之地,也是有文化和向往的文化之人的汇聚之地。图书馆是文明与人文的象征,是一个与‘文’紧密相连的神圣之地。”

        这是该给徐馆长点赞的理由之一,因为他强调了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正在变化的图书馆的本质内涵。

        图书馆转型,已历经“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争艳好多年:第二起居室、第三空间、城市会客厅;数字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等。名词够多也颇时尚,容不得你有半分反驳。凭的是啥?大凡能叫得响的新名词,都是大咖率先提出的,是博得众彩之后广而告知的,你敢怀疑吗?好在,在一场报告会上,我听到了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对国家图书馆的定位:最珍贵的典籍多保存在图书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闻之是欣欣然窃喜。缘何窃喜?韩馆长纵是大咖,终究声音还是弱了些,何况说的话还有些本位的意味。现如今徐馆长再度发声,更是基于“人文”理念下的解读,这与以往笔者领悟过的有关图书馆的定义,又多了一份理性的厚重。

        若是你试着把两位馆长说的话连接到一起读下去,会是啥样的?说破了天,图书馆不就是这个样子嘛!

        “我对惠民的理解就是让来图书馆的读者读到想读的书,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尊重,感到舒心满意。”

        这是该给徐馆长点赞的理由之二。“为书找人,为人找书”,一直是我从最初入行到现在听到的最耳熟的一句话,耐听也管用,还常常用它来提醒自己善待那些走进图书馆的小读者和他们的家长。最容不得的是看见大人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地对小读者吆五喝六、颐指气使。我以为,能抽空在图书馆里转悠的孩子,都是了不得的小读者。他们愿意撇下手机、iPad、玩具甚至是好吃的,花费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走进图书馆,已有足够的理由赢得大人们的尊重。同理,那些肯把闲暇时间花在图书馆里的成人们,也该赢得他人的尊重。

        依此,一年前笔者曾写过《图书馆的温度靠什么传递》,试图强调馆员应该通过有温度的服务,丰富读者的图书馆体验,享受图书馆的快捷舒适,进而不只自己愿意走进图书馆,还带动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只是文字罗列一堆,主题没讲透;后由编辑润色,我以为还是差了点什么,读着不过瘾。稍微想想,阅读,是极个人的事;对书的具体选择,是极个人的事;在哪儿读书,又是极个人的事。带着自己的需求,选择图书馆作为解答对象给自己提供帮助的读者,自然会对图书馆有着足够的信任,对这样走进图书馆大门的读者提供最周到舒心的服务,本该是图书馆的分内之责。

        徐馆长对惠民的理解,是真心大实话。

         “如果你有了热爱文化、敬畏经典、普惠大众的心与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图书馆的各项事业中去。你会精心地采书,会小心地护书,会认真去做好一切服务读者的事。”

        这是该给徐馆长点赞的理由之三。初读乍看,觉得这话是对馆员的基本要求,但我以为这是对馆员职业精神的典型归纳,也是馆员们一代一代传承的,为读者提供周到舒心的服务的真实写照。只要你图书馆的大门进得多了,就会找得到这样的图书馆员,绝大多数都这样默默地践行着。或许是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优秀传统极少被提及了。

        笔者有过担心:自助借还、办证设备的大量使用,线上服务方式的开通和使用,已经让图书馆员少了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频频引入“外援”主持馆内读书活动,基础业务外包范围的逐渐扩大,更让馆员失去了提升业务能力的机会……馆员为读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还需要吗?若是需要又该是什么模样?徐馆长却从做“有人文精神的馆员”的维度,给笔者一个精准的答案,而且是饱蘸殷殷信任的期待之情。对徐馆长的话多读几遍,悟出道道来,自然会懂的。

        “我们南京图书馆将提高服务质量放到工作的中心位置来抓。而要抓好这项工作,对员工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会告诉大家,所有对读者表现出的耐心、主动、热情、和蔼,其根本在于我们要有一个‘爱心’。爱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的‘爱’,我将其概括为六句话十二个字: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分享,宽容。要时刻提醒我们的干部职工注重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成就道德的修养,一以贯之地践行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这是该给徐馆长点赞的理由之四。此处也是敲黑板划重点的地方。

         “爱心”之前的文字已经屡见不鲜了,讲话稿、经验材料、心得体会之类里常见,持续时间也有二十好几年了。我以为这些都是用来铺垫的,重点的是后面那些文字。特别的,是那六句话十二个字,极少有人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说的。“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成就道德”,这些词语的连缀使用,使得读者服务指向更清晰、更明确,也极大地丰富了已经颁布的图书馆读者服务规范的内涵,特别是对馆员业务能力的要求,更具体,更有操作性。这应该是对过往经验进行理性梳理后提炼出的体系建设基本方略,可以说是对图书馆学读者服务理论架构的重要探索。

        按说图书馆读者服务也已实施多年,单是言必论及的文明服务,仅我经历过的也有近30年光景,缘何会对徐馆长的“爱心”说点赞?

        调查研究、全员参与、典型示范、经验推广、整体推进……这些都是基本的多层次工作模式,成效显著是共识,缘何时至今日,我会推崇徐馆长的“爱心”说?算是我孤陋寡闻吧,还是那句话:狭隘的眼界害死人。但是不对,那么多的见诸学刊纸媒甚至线上博客公众号的相关论述,讲的都是有理有据的,为何单单认为徐馆长讲得透亮?

        反复看《图书馆报》上的徐说,“人文”二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人文”何解?出自何处?怎样延伸?不知为何,“举头三尺有神明”一句闯入脑际。该是敬畏吧,对书的敬畏,对人的敬畏,对阅读的敬畏。唯有敬畏,才有感悟,才有痴迷,才有执念,才有久久为功,自然,方得始终。

        对书、对人、对阅读,我有足够的敬畏吗?我问自己。

 

[原文出处]  http://www.jslib.org.cn/njlib_mtjj/201804/t20180403_159317.htm
[作    者]  图书馆报 
[单    位]  图书馆报 
[编    辑]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声明:本栏目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